本科毕业已近一年,亲身经历了在就业与求学之间抉择的痛苦与迷茫,也亲眼目睹了身边好友在不同城市、不同工作之间的往返去留。阅读完这篇文章,我又顺势点开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由此回想起初来华科复试前学习的《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及有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几篇论文,脑中思绪万千,就此写下这篇感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社会巨变,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正如《不确定性时代的青年生涯发展》这一文章所说,资源与利益重整、社会秩序弱化、组织管理结构变革、信息超载......其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资源与利益的重整带来了企业与企业、人员与人员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诺基亚这一手机巨头的破产清算,血写了不能跟进时势便惨遭淘汰的残酷现实;社会秩序的弱化使得大众衡量成功的标准失之偏颇,郭美美等乌合之众也屡屡登上头版头条;组织管理结构的变革意味着“一朝入职终身无忧”的美梦幻灭,从国家机关到股份制银行,拿不出业绩便坐不住板凳;信息超载更造成了青年的选择困难,“东一榔头西一棒”成为青年人就业时所呈现的常态。由此来看,“不确定性”似乎意味着压力与挑战。
然而,之所以使用“不确定性”这一中性词汇来形容我们所沉浮打拼的这个时代恰是因为它同时意味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新经济下的社会环境相较以往更为包容开放,诸多新型职业应运而生、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及其创造力的需求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也逐渐成为职业获得的真正决定性因素。这一切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利弊得失关键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眼光与迎接它的姿态,身处这一不确定性时代,青年的生涯探索更显得尤为重要。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Taveira 将职业探索定义为“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生活的环境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而这一切都必须始于对自我的探索。自步入青春期起,我们便时常陷入“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等此类有关人生哲学的思考,将其具化之后便衍生出有关工作价值观以及兴趣与能力倾向的问题。经济效益、理论建构、审美享受......哪些是我们所最为看重的?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兴趣何在?能力集中体现于哪些方面?弱点又有哪些?我们唯有在延缓偿付期之内给予自己相对明确的答案,方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规划。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社会信息搜集与积极的实践。此外,职业的类别如何划分?某类职业今后的前景如何?需培养何种职业能力以应对发展?这也需要我们逐一回答并将答案落实于行动中。
除职业、事业的成就外,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建立也是我们走向生涯幸福的路径之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情商”二字。身为大时代下的青年人,我们应积极锻造心理资本,提高个人的开放性、适应性与自控力,并以饱满的爱意浇灌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不知何时起,公交车站陆续安装了一些电子站牌,上面滚动显示着即将到站的车次距本站的距离,没想到这一举动竟大大减少了我在等车时的焦虑,也许,这便是某种对事态的控制感在发挥作用。生活如此,生涯亦如是。当我们的事业遭遇瓶颈,不妨行动起来,用心了解自己、积极调整自己、全面提高自己,控制感来自于我们自身,在这不确定性时代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有句话说的很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尽情地盛放自我才是大时代下的年轻人应有的姿态。
(作者 王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