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灵 为你美丽的绽放
――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何冬梅副教授
提起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品牌,江大师生如数家珍:《“感动江大”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榜样的力量》、《华章诗韵》名家作品赏析会……每每聆听那些经典作品和先进典型报告,人们都会被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与激励。而每次现场观摩,她都会着盛装出席,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她把视之为具有重大仪式感的有声语言朝拜活动,在抑扬顿挫中,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生命的律动,觉得无比幸福。而作为讲述者和主持人的幕后“指导者”, 现场感受自己的学生在舞台上“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那雄浑的感染力和精彩的表现力,更让她有了双倍的幸福。
她,就是我校人文学院副教授、播音131班班主任何冬梅老师。
“作为一个人,第一位的是道德”
同学们至今还记得在他们开学“第一课”上何老师说的话:“新闻传播专业的一大特色是情愫,人正,专业才会好。因为它是人情感符号化的表达,你做不到一个好的人,你的专业肯定不会好。”在学生们眼中,何老师是算得上一位“严师”的。“严”不意味着“严苛”,而在于治学的严谨认真、教学的严格负责。
何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即兴口语表达》《大学语文》《播音创作基础》、《文艺作品演播》等,平均每周为本科生授课12学时,最多的时候达到18学时,课时量位居前列。2011年调入学校以来,连续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师普通话大赛获二等奖,武汉市教师普通话大赛一等奖,武汉市档案局“兰台梦”演讲比赛一等奖……在全省语言文字工作者行列和国家级测试员群体里,俨然是一位“业务”精英、“竞赛”高手,
尽管站在讲台前的经历已经长达23年,她在每次上课前仍然会进行严谨而细致的备课工作,广泛搜集最新资料,从多个角度认真研读,合理设计互动环节,掌握好上课的节奏。在教学中,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精辟分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了解节目创作的规律,感悟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良知和操守。何老师对自己的强制性要求是,除了个别的经典个案,每学年课程案例更换要在50%以上――事实上,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残酷的自我要求,无论是节目的搜集还是挑选,都占用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何老师的付出保证了同学们在课堂上永远能了解到最鲜活的内容,并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何老师的课堂到课率以及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
有人说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互相欣赏,在学生对何老师赞不绝口的同时,何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了欣赏:“和传统专业相比,咱们专业的学生更有生气、活力,也更富于创造力。”
坚决地开掘学生的兴趣点
何老师常说:“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长处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怎样去发掘它,激发它,让它自己生发出来,这才是老师的责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学校刚刚起步的专业,2013年才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鲜有经验可以借鉴,何老师及其团队从无到有,拟定了我校第一个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开路人她体会到了难度和挑战,虽然很累,但何老师却觉得做一门新学科很有意义。
对于那段难忘的时光,何老师用20字作了精辟总结 :
写要做的――制定工作计划;
做所写的――按计划实施;
记所做的――工作记录;
查所记的――工作总结;
改不对的――制定改进方案和方法。
何老师坚信,打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隔断,全方位调遣授课资源,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处于清新鲜活的敞开状态。她利用学院相对较为丰富的人际资源,邀请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传媒业界精英以及互联网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更多的跨学科的知识,有兴趣探究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她相信,也许一次有意义的讲座会给某位同学带来一生的变化,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学生在心得中写到 “是她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告诉我‘世界很大,我们的文化心怀也应该很大’,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翻看那些笔记,依然会从中发现新的收获。”
爱,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不要只讲大道理,要在细微之处做实事”,这是何老师的信条。“老师的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总有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对每个人的不同问题,都应该尽己所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何老师对学生的爱,有若春风细雨,丝丝点点,皆沁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播音班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见到自己的班主任何老师,哪个学生生病了,她会细心的呵护;哪个学生闹情绪了,她会第一时间知道并耐心的疏导;哪个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难了,她会主动牺牲个人时间辅导;学生们想家了,她会让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做上一顿好吃的让他们解解馋;假期实习没地方住,就住在老师家里。对于家里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何老师尽己所能,多方联系,为学生多找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和争取各种形式的补贴。有一段时间,学生自律性不强,比较散漫,她多次召开班会解决学风问题,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寝室,安排专人负责叫起,负责督促学生不迟到、不缺课。特别是对专业学习的督促更不放松,为学生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此,她常常牺牲了个人的休闲、娱乐、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可她视之为理所当然。
何老师回忆说,当初她在学校就读时,她的老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一生都在向我的老师学习,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样对待我的,我现在也这样对待我的学生。”
“让我和你们一起成长”
刚担任播音班班主任的时候,何老师对着33个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何老师的一种自省――打造最好的自己,一种承诺――你的身边有我,一种愿望――期待你的成长。
播音班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型活动的机会比较多。每一次彩排,每一次演出都是她们的训练场。她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们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是何老师带着完成的”。“我们在排练时,她就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指点,哪里姿势不妥,哪里节奏不对,哪里配合不协调,都一一耐心讲解给我们听,为我们一遍遍进行示范。”为了让学生有集中的训练时间,何老师几乎牺牲了所有中午午休的时间,有时第四节有课,顾不上吃饭就赶往排练场,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指导学生。不仅排练,演出前动员、情绪调动、确定演出服装、场务、布景、催台……事无巨细何老师都要过心、过手。学生们草拟的新闻稿,采写的人物通讯,创作的主持词,何老师也是一字一句帮他们审查,“甚至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这些细节都让学生感动不已。
何老师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属于大学生的话语平台,让学生参与电视制作、播出的全部流程,并用大学生的视角观察校园热点、社会热点乃至国际热点,更好地展现未来传媒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检验他们的传媒综合实践能力,锻造他们作为未来合格传媒人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2011年,由宣传部制作的视频节目《江大视窗》正式开播,由新闻传媒专业优秀学生轮流担任主播。接到选拔节目主持人的任务以来,何老师先行探路,从学生中初步选拔出数个主播小组,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展开主播业务培训和录制训练。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开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其实在播音班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致力于镜头前的展示,有一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并不是很过硬,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于是何老师就抓住这些闪光点,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会唱歌的让他负责音响,会摄影的让他搞摄影,心细的让他帮助管理服装、道具,组织能力强的让他做执行导演。在播音班里,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存在感。播音班专业相关的所有活动,何老师都和学生一起经历,收获着喜悦与满足。在她的带领下,班级里涌现了一些专业尖子,不少同学在主持、演讲、朗诵等各类比赛中获奖。仅2014年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播音班就拿了一个表演一等奖,一个表演二等奖。
回顾自己23年的教学经历,何老师说:“一路走来,仔细算算,我还远远没有达到像孔子一样桃李满天下,但是,就像一个人过好每一天,我们就要带好每一届学生。我特别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为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她的学生们呕心沥血,何老师得到了一种最真挚的信任以及最纯洁的情谊。”学生们评价她是“最尊重的老师”;她被学校授予青年岗位能手;被评为十佳优秀班主任……对此,何老师很淡然地面对,她说:“我从心底喜欢这些孩子,每当看到他们的笑容时,我就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