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创新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同学们积极响应,用文字对话传统,以镜头定格诗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与创意交融的盛宴,让清明的慎终追远与春日生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今天我们精选部分佳作,带你透过年轻视角,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之美。
美文—月下执笔
1.25级研究生 戏剧与影视 宋金展《月光里的家乡》
当武侯祠的青石板路被暮色染透,巷口王记酒馆挂出的红灯笼忽的被点亮,暖黄的光透过竹编灯罩在地上勾勒细碎的纹路。我提着母亲让带的布袋,里面装着刚从桐柏老家带来的芝麻月饼,鼻尖已先一步捕捉到空气里的甜香—— 不是桂花的清冽,而是镇平黄酒混着炒花生的醇厚,这是独属于南阳中秋的味道。
月光照过江河奔腾,照过大城小镇,终于落到了我的书桌上,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又是一年中秋夜,明月依旧,思念如常。愿每一个牵挂的人都平安健康,愿每一份思念都能有归处。” 或许,中秋的意义大抵也不外乎此——它让我们在生活中停下脚步,想起那些重要的人,想起自己的根,让我们在异乡的奔忙中,感受到家乡的怀抱,好像一直都在向我们打开。
2. 25级研究生 戏剧与影视张旭辉 《江月》
翌日清晨,楼下传来街坊们喧闹的谈笑声,夹杂着热干面的芝麻香和烧烤的烟火气,这是武汉中秋之夜最真实的背景音。所谓文化传承,在武汉,或许就是这般模样——它不全是静默的仪式,更是融于市井的、带着江湖气息的生命力。它在那块厚实的港饼里,在那句“您家”的问候里,在那朝向长江的祈愿里,在一代代武汉人对“圆”的期盼与对“家”的守护里。
港饼被切开,甜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吃着饼,聊着天,江风徐来,月光满襟。我掰下一块港饼,送入口中,那扎实的甜,仿佛混合了江水的浩渺与岁月的沉香,在我心头,稳稳地沉淀下来。月光照着这武汉的中秋,这两岸的树,连同这浓得化不开的人间烟火气,也照着你我所盼的人,美满一生。
3.24级研究生 学科语文宋辰麒 《安阳中秋团圆滋味》
每年中秋前,母亲就会列好菜单,菜名念出来都带着安阳的烟火气:“炖一锅酥肉,蒸一笼米粉肉,再烧条洹水鱼,炒盘青萝卜缨,最后熬碗绿豆米汤。”她总说“团圆饭要‘实诚’,菜要够吃,味要对胃,一家子才能吃得热热闹闹”。炖酥肉是母亲的拿手活,选的是自家养的土猪肉,切成方块,用料酒腌透,裹上薄薄一层面粉,先在油锅里炸得金黄,再放进砂锅里,加姜片、葱段、八角,倒上温水慢慢炖。砂锅盖一盖,肉香就从锅盖缝里钻出来,飘得满院都是,我总忍不住凑到灶房门口问“妈,能尝一块不”,母亲就笑着拍开我的手:“等你爸回来一起吃,团圆饭,少个人尝都不香。”
影像—月影中秋
1.25级研究生 戏剧与影视 李美娇 宋佳琪《月影中秋》

厨房飘着菜香,碗筷码得整齐,团圆宴在烟火气里慢慢成型,每一道菜都裹着盼相聚的心意。晚风轻吹,一家人围坐院中,抬头望那轮圆月亮,清辉洒在肩头,连沉默都满是安稳。月饼掰开的瞬间,甜香漫开,你一块我一块,分享的不只是滋味,更是团圆的暖。中秋节目正热闹,一条金龙在老街舞台上欢腾穿梭,龙首昂首向月,这是独属于我们故土的中秋狂欢。月光洒遍,龙灯未熄,这一夜,烟火、明月、甜饼、欢声,都是团圆最好的注脚。
2. 23级研究生 广播电视张晓萱 《月》

月光漫下窗台时,才惊觉又是一年中秋。虽没能踏上归乡的路,没能围坐听长辈讲旧时月色,没能接过妈妈递来的那块流心月饼,但抬头望见的那轮圆月,和家乡的并无二致。风里裹着桂香,像捎来家人的惦念。这同一片清辉下,思念早已跨越山海,落在他们身边。
3.25级研究生 中国史何圆艳 《制作手工月饼》

中秋国庆长假旅游期间,我走进北京丰台区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亲手制作了一回简化版手工月饼。摊开现成的饼皮,用掌心轻轻一压,使饼皮温柔地包裹住内馅。再捏合,搓圆,这一步步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一份恰到好处的力道——太轻则无法贴合,太重则会破皮。最后,将圆型的生坯填入月饼模具,轻轻一按、一提,传统花纹瞬间在眼前清晰浮现。望着盘中成型的月饼,我忽然意识到:虽未从零开始创造,但这按压、包裹、成型的每一步,都经由我的双手真实完成。这或许正是非遗传承在今天的意义:我们不必成为大师,却能在亲手触碰之间,让古老的美学于掌心中获得崭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