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者:邢老师发布时间:2019-09-04浏览次数:4270

 

一、学校及学院概况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现有主校区、汉口校区、武昌校区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14亩,校舍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这里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幽雅宜人,是理想的学习园地。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新闻传播学系、文化产业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开办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化)、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学院学科专业横跨文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拥有6个硕士学位点: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科教学(语文)和学科教学(历史)两个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广播电视领域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面的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与服务学科方向硕士点。学院还成立有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江汉大学新诗研究所、江汉大学网络传播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江汉大学传播技术试验中心、江汉大学播音与主持演播厅、江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心等实训基地。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教授16人,副教授38人,博士5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已经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德能兼备、发展良好的教师队伍。多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武汉黄鹤英才专项计划、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武汉市文明市民、武汉市岗位立功女明星、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等。

人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载道,经世致用,返本开新”的办学兴院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下特色: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丰硕;教研风气浓厚,教师学有所长;学生思维活跃,整体素质及成才率高。目前,学院在校普通大学生有1200多人,硕士研究生50多人,另外还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外国留学生1000多人。

人文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湖北省电视台、武汉市电视台、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档案馆、武汉博物馆、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二中广雅中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协议,聘请了一批业界精英和名家作为兼职硕导,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与台湾铭传大学也有合作办学项目,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与服务等专业和领域的研究生多次前往访学。

中国语言文学是是“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武汉市重点学科,已经凝练出了地域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生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研究、领域语言研究、方言调查与研究、中国现当代诗学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中国史学科是武汉市重点学科,集中研究城市史和地方史,而以中国城市史和武汉地方历史与文化为研究重点,又特别注重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问题、武汉近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学科还积极参与现实,注重应用,积极研究现当代城市现代化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广播电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双向嵌入”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和协作单位通过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层面的相互嵌入,进行深层的广播电视艺术人才培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由高校、武汉市中小学校、教育部门构建的全程职业“双课堂”“双课堂”培养模式。

近年来,人文学院研究生在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大赛、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等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受到政府部门、企事业等单位的好评。



二、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研究方 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联系方式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文艺生态研究

地域文学批评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汉语与文学基础

语言与文学理论

文学基础理论

肖老师:

13986267938

1054123615@qq.com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领域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汉语与文学基础

语言与文学理论

语言学基础理论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诗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汉语与文学基础

语言与文学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

0602

中国史

060203

历史文献学

  1. 地方史及地方文献研究

  2. 城市历史文献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


方老师:

13006380340

fqm07161234@sina.com



060204

专门史

城市与近现代中国

区域城市史与武汉城市史

城乡经济与近现代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


060206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民国史

抗日战争史与武汉抗战史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


0451

教育(专业学位)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不设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二

教育综合

语文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法

曾老师:

13871406423

32559539@qq.com


0415

教育(专业学位)


045108

学科教学(历史)

不设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二

教育综合

历史学专业素养

历史教学法

刘老师:

13507175496

740095987@qq.com

1351

艺术(专业学位)

135105

广播电视

影视制作

影视创意写作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二

影视艺术基础

广播电视理论与

影视创意与策划

冯老师:

13545102812

Fengling4040@163.com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Z2

营销与服务工程

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与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

英语一

数学三

管理学

运筹学

注:④⑤任选1

国际文化贸易

李老师:

18672357553

20888607@qq.com


  1. 参考书目

学科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史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 《中国古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语言学理论

1.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汉语基础

1.王力 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1-4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

2.邢福义、汪国胜 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史

历史学基础

1. 朱绍侯主编、龚留柱执行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版。

2.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版。

4.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下)、《世界现代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艺术(专业学位)

影视艺术基础

1.倪祥保,邵雯艳,钱锡生:影视艺术基础,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孙宛君、陈家洋:影视艺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1.宫承波: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出版社2018年版。

2.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综合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语文专业素养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历史学专业素养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朱绍侯主编、龚留柱执行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马敏、彭南生编:《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徐蓝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运筹学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于春田、李法朝:运筹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报考条件

  报考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以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年龄一般不得超过40周岁(19798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5.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99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6.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7.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

  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文件,经物价部门审核,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为:8000/年。

  六、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

  1.完善的奖助体系。学校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奖励金额为8000

12000/年,覆盖面达100%;学校还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表彰有突出科研能力或科研潜质的研究生,奖励金额为20000/生;设立“校长奖学金”,用于表彰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为学校争得重大荣誉的研究生,奖励金额为10000/生;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用于鼓励研究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包括“研究生标兵奖”、“优秀研究生干部奖”、“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奖”、“研究生文体活动优秀奖”、“研究生公益活动奖”等,奖励金额为1000-3000/人年;企业或个人在我校设立了多种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有特殊专长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包括“九源励才奖学金”、“武汉供销奖学金”、“昱申翔奖学金”等奖励金额为1000

4000/人年。

  为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学校为研究生每人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6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共6000/人年。此外,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助教(教学助理)、助研(研究助理)和助管(管理助理)等“三助”岗位,岗位津贴为300/人月,每年按10个月发放,共3000/人年。“助研”岗位覆盖率为100%“助教”和“助管”岗位覆盖率可达50%,贫困生和学有余力者每人每月可兼任两项岗位。

  凡受到共青团中央“春蕾计划”资助的大学毕业生,每人每月另加100元特困补助,受资助的学生还可获得每年报销一次往返家路费补助。

2.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学校建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设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主要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用以资助研究生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鼓励研究生到企业进行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资助金额为1万元左右,覆盖面达80%;“研究生成果奖励项目”,用以资助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等,按成果等级奖励金额每项从100元到10万元不等;“研究生访学资助项目”,用以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进入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科研。

3.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学校积极探索与境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加大外籍教师和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引进力度和本校教师出国交流、培训的力度;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坚持国际通用体系和标准。

4.舒适的住宿条件。学校拥有湖北省高校较好的研究生住宿条件。按照3人间设置,每间宿舍都具备独立卫生间,并安装有电热水器和空调,同时还配备了公用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