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学院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江汉大学人文学院近期举办了一系列线上学术讲座,邀请来自新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肖涛教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教授,《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李伟昉教授线上开讲,三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着手作了题为《文学视域下的新疆兵团》、《城市文学研究的历程》和《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林纾、朱东润为例》的学术讲座,人文学院师生近2000人次线上聆听讲座。
2021年11月8日,肖涛教授依次就“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学中的新疆兵团”、以及“屯垦记忆”等问题展开逐层论述,先后阐明了兵团文学的概念及其界定,文学中的新疆兵团发展概况,兵团文学的突出作品概要,兵团影视文学创作的局限等方面的问题,在讲座的最后,肖教授也就兵团文学研究的现状作了总结,肖教授认为兵团精神在作品中呈现的研究和深层次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在总体上还缺乏高水平的有力度的评论性论文,可供挖掘的内容还很多。
2021年11月27日,张鸿声教授以百年来的两个城市:上海与北京作为首要主题,分析以“弄堂、梅家桥、张爱玲、王安忆”为代表的上海东方性与本土性特征,以“家园、‘猫城’、虚拟的帝都与广场、道路、中轴线”为代表的北京古典性与现代性意义。以两个城市的文脉发展作为依托,张教授就现代文学史的几种重要现代性叙述形式,80年代后的城市文学研究,对总体文学史叙述格局的影响,城市文学研究与新的近代史史观,“文学中的城市”研究等五个方面展开阐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赋予城市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赋予城市意义与怎样赋予城市意义等问题。
2021年12月15日,李伟昉教授首先以林纾为例,阐释外国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起着发现联系、寻求沟通与对话的桥梁作用。在讲座过程中,李伟昉教授将晚清著名翻译家林纾解读莎士比亚作为跨文化接受的一个典型案例,展开探究林纾对莎士比亚独特接受的重要价值的两重呈现:一是本土文化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和终点;二是林纾的跨文化接受及其译序启示我们,对西学要保持健康的接受心态,正确处理好借鉴西学与发展自己的关系。其次,李伟昉教授就中国的莎士比亚接受史谈到,朱东润应该是第一个从审美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进行较为详细介绍与评论的学者,李教授认为“中文系的学生不能只知道中国语言和文学,同时还应该知道外国语言和文学,我们学习外国的文学和语言不仅是为了了解外国,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最后,李伟昉教授提出了“以彼新理,助我行文”的比较视野、文本阐释、为我所用、学术立场四条跨文化接受的规律作为讲座的总结。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系列线上学术讲座,增加了学生与全国各地名师交流的机会,开拓了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的特殊情况下,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受益匪浅。
(人文学院 赵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