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孙文宪教授受邀来江汉大学讲学

时间:2025-04-21浏览:20

2025418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文宪教授受邀做客江汉大学,在人文学院J02B402会议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缺席’还是‘在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张贞主持人文学院专业教师代表,研究生、本科生代表二十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孙文宪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阐释了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领域,如何认识马克思本人相关论述的理论意义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建构,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因此,“重读马克思”迫在眉睫。由此出发,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讲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马克思文论话语的文本性及其解读、马克思的文艺思想与21世纪文学批评。


讲座中,孙文宪教授首先梳理了韦勒克、霍普金斯、伊格尔顿、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对马克思文论的研究观点,并据此指出,马克思文论在被接受、被阐释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也遭受到各种“误解”。他肯定了苏联学者里夫希兹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对马克思文论的贡献,但也指出这种汇编本缺乏一定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随后,孙文宪教授引入“文本性”概念,提出要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出发,通过互文阅读来理解其文论话语的深层含义。他解释道,马克思的文学研究是其整个理论研究的有机部分,“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构成了他文学研究的知识语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生产了美”“希腊艺术的魅力”弥尔顿创作《失乐园》的启发等具体案例,讲解了互文阅读的方法以及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原意。他强调,互文阅读能帮助读者重建解读马克思文论话语的知识语境,避免孤立理解文本,从而挖掘出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独特价值。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师生们对马克思文论话语有了全新的认识。

讲座最后,孙文宪教授探讨了马克思的文艺思想对21世纪文学批评的意义。他着重介绍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指出从生产角度讨论文学艺术,深入探究文学艺术、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和人的发展等问题的规律。此外,他还分享了马克思从“人”的角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划分,分析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关系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并结合当下的文学作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对文学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讲座结束后,人文学院院长张贞代表学院感谢了孙文宪教授精彩的传道授业。她表示,孙文宪教授的讲座如同一部学术史诗,层层剖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内涵解开诸多理论悬念的同时,为师生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空间和学术研究课题

此次讲座是人文学院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进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激励我院学子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专家简介:

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学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导引》,作为主要成员荣获国家教学优秀成果奖--等奖、二等奖,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化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曾兼任中外文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华中学术》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