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王一川教授受邀来江汉大学讲学

时间:2025-05-25浏览:21

2025年5月14日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川教授受邀做客江汉大学,在人文学院J02B402会议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通向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的学术讲座。讲座人文学院院长张贞教授主持,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桂成教授、人文学院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二十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王一川教授通过分析众多文艺作品案例,勾勒出了一条贯穿古代、现代及当代的中国艺术美质脉络。他指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语境下,中国艺术的美质正经历着从感兴”“流兴”“典型流溯的美学范式转型。

在讲座主体部分,王一川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中国的感兴传统。他深入解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兴怀”“感怀”的表述和司空图“韵外之致”的美学主张,阐释了传统文艺理论“触物起情、余意绵长”的审美特征。同时,分析了这一传统在现代性语境下的裂变过程,指出流兴典型作为过渡形态的重要意义。

随后,王一川教授重点介绍了流溯及其特质。他提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一种既向前流动又向后溯洄的趋向,即流溯。这种新美质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出新力尊古力辩证统一关系。

在探讨流溯的门类风貌时,王一川教授结合多个艺术门类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在舞蹈领域,他以《只此青绿》为例,详细分析了作品如何通过女性发髻造型重构宋代山水画的青绿意象,实现古典绘画语言向动态肢体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在影视艺术方面,他重点解读了动画《长安三万里》通过唐诗吟诵场景激活盛唐气象的叙事策略,以及纪录片《寻古中国》通过考古叙事重构文明源头的表达方式。王一川教授指出,流溯美质在各门艺术中呈现出溯源出新、溯洄本真、今昔漩洑、慕古启今、古雅流俗、心结开释等多种风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创新活力,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转化。

讲座互动环节,师生讨论热烈,围绕“文心电影学”“古代文论能否与跨媒介叙事理论结合”等问题向王一川教授请教,王一川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大家对这些新的学术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人文学院院长张贞对王一川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她表示,王一川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给同学带来了启发思考,希望大家能将王老师分享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研究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积极探索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此次讲座是人文学院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进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发展,学院后续将持续推进此类高质量学术活动,着力营造富有创新活力的学术生态,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冯聆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