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同上“精绣河山”主题思政大课

时间:2025-04-01浏览:10

为引导青年学子赓续传扬“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月31日晚7时,人文学院组织2024级部分研究生在J03B112集体观看由人民网联合湖北省多部门推出的“精秀河山”主题思政大课。本次课程以“工程爆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先启、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覃道明、江汉大学学院教授陈菲的生动讲述,展现了我国工程爆破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创新历程,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思想盛宴。 

观看思政大课

课程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先启以“火药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工程爆破技术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从红旗渠建设中爆破队员悬绳作业的艰辛,到三峡工程、浩吉铁路等超级工程中的技术突破,谢院士用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揭示了精细爆破“如何实现”“石破山移人不伤”的工程奇迹。特别是武汉沌阳高架桥爆破中首创的“爆炸水雾降尘”技术,将3.4公里桥梁的拆除时间精确控制在24.77秒,既展现了科技力量的震撼,又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

现场照片

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覃道明在分享中重点讲述了谢先启院士团队30年如一日的奋斗历程。从国内首座18层高楼爆破到世界最长桥梁拆除,团队成员始终扎根工地一线,累计完成500余项爆破工程,攻克“未炸先倒”“炸而不倒”等行业难题。“爆破一秒钟,背后十年功”,覃书记通过贾永生教授、孙金山教授等典型人物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精耕细作、敢为人先”的爆破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菲教授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视角,深入剖析了爆破技术背后的哲学内涵。通过武汉阳逻烟囱双向折叠爆破的经典案例,陈教授阐释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强调科技发展必须坚守“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价值导向。“当我们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时,价值观就是握住剑柄的手。”陈教授的精彩论述引发了同学们对科技伦理的深入思考。 

2024级中国史研究生任泰宇表示:观看 “精秀河山” 主题思政大课,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工程爆破从 “开山劈路” 到 “绣花针般精准”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是科技力量与人文精神的深度交融。谢先启院士团队用30年时间将爆破精度提升至毫秒级,在三峡工程、浩吉铁路等超级工程中创造“石破山移人不伤”的奇迹,展现了“千钧之力聚于毫厘”的科研担当;覃道明书记讲述的 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让我看到实验室与工地相连、课堂与现场互通的创新培养路径;陈菲教授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哲学思考,更以武汉阳逻烟囱双向折叠爆破为例,揭示了科技发展必须坚守的人民立场。课程中“爆破一秒钟,背后十年功”的执着精神、“折叠倒塌”的创新智慧、“水网降尘”的生态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既要传承“精耕细作、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更要筑牢“科技向善”的价值根基。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生,我将以此次课程为起点,努力成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用专业知识架起科技与人文的桥梁,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绽放光芒。

现场照片

2024级学科历史研究生曹献文同学表示:这堂“精绣河山”的思政大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精细爆破带来的科技力量以及科研者们背后的付出。谢先启院士通过讲述精细爆破的发展历程,让我认识到这项技术在国家基础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谢院士讲述精细爆破技术如何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完成建筑拆除时,我看到了创新最生动的隐喻——“不破不立”的深刻辩证法。精细爆破技术颠覆了传统爆破的粗放模式,用毫米级的精确计算实现了“破”与“立”的完美统一,这正是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精彩缩影。覃道明书记说:“在青年的征程中,唯有敢为先,在创新的道路上,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长。”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精绣河山”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方法论,它告诉我们青年一代:真正的创新者既要有突破陈规的勇气,又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匠心,用精准的笔触绘制民族复兴的蓝图。

现场照片

据悉,本次活动是江汉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之一。后续人文学院将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主题研讨、实践调研等形式深化学习成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成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