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绿时,纸鸢寄思。自“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创新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同学们积极响应,用文字对话传统,以镜头定格诗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与创意交融的盛宴,让清明的慎终追远与春日生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今天我们精选部分佳作,带你透过年轻视角,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之美。
01美文:用文字镌刻清明情思
1. [23级研究生戏剧与影视 李天钰]《济南清明纪事》
暮色染红西更道街的砖墙时,曲水亭街的老茶馆掌了灯。说书人醒木一拍,开讲《老残游记》里清明游历济南的段子。八仙桌旁坐着续家谱的张先生,他正用蝇头小楷往宣纸上誊抄:“道光二十三年,先祖自直隶逃荒至章丘,以打铁为生……” 砚台边摆着个粗陶罐,里头泡着今春新采的柳芽茶 —— 济南人信清明饮柳茶可祛百病,涩味在舌尖滚一滚,竟咂出些草木返青的甘甜。
2. [23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张地]《豫地的根与魂》
在我们家族,祭扫仪式是清明节最为庄重的环节。天刚蒙蒙亮,家族中的男女老少便身着素净的衣裳,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前往祖坟。祭品里,有亲手制作的青团,那是用鲜嫩的艾草汁和糯米粉揉制而成,色泽翠绿,散发着淡淡的草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还有金黄的纸钱,一沓沓码放得整整齐齐,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3. [23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徐添]《木兰故里清明行》
向晚,我独步至木兰湖畔。湖水澄澈如鉴,倒映着天边燃烧的晚霞。湖畔的木兰天池已是华灯初上,游人三三两两沿堤徐行。故人告知,清明期间此处将举办“木兰灯会”,数千盏手制宫灯上绘着木兰故事的各个篇章,待夜幕低垂时次第点亮,恍若星河倾泻。湖心舞台上,湖北大鼓的韵律铿锵有力,似在重现当年沙场的金戈铁马。这般将非遗与传说相糅合的巧思,令古老的英雄史诗焕发新生。
4. [24级研究生学科历史 陈宛仪]《时至清明,及时耕耘》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田垄间传来老农的吆喝声。他们弯着腰,将一粒粒种子埋进湿润的泥土,动作熟练得如同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汗水混着雨水从他们古铜色的脸上滑落,渗入这片养育了无数代人的土地。我想起祖父常说的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些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最懂得时光的珍贵。
5. [24级研究生中国史 王倬恪]《江城清明记事》
祭扫,从宗族记忆到城市精神的升华。清明祭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武汉市民心中不可撼动的文化根脉。传统扫墓习俗中,修坟、焚纸、叩拜等仪式承载着“慎终追远” 的伦理内核,而武汉的祭扫活动更因独特的历史积淀而别具深意。武昌施洋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前夕都会迎来社会各界人士,人们以鲜花与默哀致敬革命先驱,将家族祭扫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集体追思。这一场景,恰是武汉 “英雄之城” 特质的生动注脚.
6. [24级研究生中国史 徐子涵]《长江上的清明:一江春水寄追思》
站在长江轮渡甲板上,我望着江鸥掠过灰蒙蒙的天际线,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落水声。转身望去,几位白发老者正将素白的菊瓣撒入江中,花瓣随着波浪起伏,在铅灰色江面上画出几道蜿蜒的弧线。这是故乡西安从未见过的清明景象,让来自黄土高原的我蓦然意识到,这座江城对生命的祭奠,始终与水脉相连。
7. [22级研究生戏剧与影视 张宸瑜、22级研究生
学科语文聂慧娟]《清明记事:在赣江边生长的根系》
千年前的糯米香,此刻正从我家厨房飘向整条雨巷,而梁上竹篮里沉睡的鼠曲草,等着来年某个孩子踮脚惊扰它的清梦。归家路上又飘起细雨,奶奶把剩下的芥菜团子分给街坊。电子灯笼在巷子里明明灭灭,照着青苔斑驳的“茶叶弄” 路牌 —— 这巷子曾挤满像太公那样的茶商,如今飘着咖啡香的书吧里,穿马面裙的姑娘正给客人讲解清明茶俗。我摸着口袋里那片赣江滩拾得的瓷片,突然读懂了这个节日绵延千年的秘密:那些压在坟头的五色纸终会化作春泥,顺江而下的河灯将照亮新的航程,而祖辈手把手教会的芥菜团子,正温暖着某个异乡人的清明夜晚.
8. [23级研究生中国史 杨俊]《清明竹影里的江南往事》
祭祖仪式在清明正午举行。沿着青苔斑驳的石阶上山,祖先的坟茔都朝着太湖方向。供桌上除了青粽、新茶,必定要摆三支带泥的鲜笋,寓意“节节高升”。焚烧纸钱时,伯父会特意留几张印着竹叶纹样的金箔,说是给那位 “一夜白头过昭关” 的伍大夫捎信。下山时,母亲总要折几枝滴翠的竹枝插在门楣,说这是祖辈传下的 “青枝引路”,好让游子记得归家的方向。
9. [23级研究生中国史 马海涛]《清明纪事》
“到了半山腰,坟冢渐多。人们各自寻到自家的坟头,摆上祭品,点燃香烛,然后跪拜。有妇人开始抽泣,声音起初压抑,继而放开,竟成嚎啕。旁人也不劝阻,反倒认为这是孝心的表现。哭声在山间回荡,与其它坟头的哭声混在一处,形成一种奇特的哀乐。”
10. [24级研究生戏剧与影视 刘月浪]《清明:家族与自然的回响》
“祭扫结束后,我们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山间漫步踏青。此时,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映照出五彩的光芒。山林间,各种野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发着淡淡的芬芳。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似乎也在庆祝这万物复苏的时节。脚下的土地松软湿润,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大地的生机与活力。”
11. [23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张子旭]《桥头的野韭》
“手里的野韭突然变得滚烫。原来清明不单是与逝者叙旧的日子,倒像在时间的褶皱里翻找线头 —— 挖野菜的姿势,腌渍韭菜的陶瓮,祖姥姥鬓角沾着的草屑,都成了隐形的针脚,把破碎的岁月缝缀成整幅锦缎。忽然记起她总在清明夜备好三样青:野韭炒蛋、艾草糍粑、凉拌枸杞芽。瓷盘边缘磕破的豁口,此刻正在记忆里泛着温润的光。”
12. [24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甄雅雯]《清明柳韵,彭城庙会》
“徐州的庙会,宛如一场盛大的狂欢,是民俗文化的盛宴。一路上,人群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还未走近,那热闹的氛围便扑面而来。提到庙会,可能外地的朋友会聚焦在‘庙’上,以为全是祈福的地方,并非如此,徐州一直以来都有‘赶庙会’的传统,走进庙会,非遗民俗、文创产品、美味的小吃、精彩的表演才是庙会的主角。”
13. [王安琪]《清明纪事》
“雨丝渐密,人群渐稀。我走到一座荒坟前,碑文早已模糊难辨,坟头上杂草丛生,显然久无人祭扫。我蹲下身,拔去几株杂草,又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张纸钱,贴在湿漉漉的坟头上,乍看竟像是一块膏药。这不知名的死者,曾经也是父母的心头肉,爱人的眼中星,而今却沦落至无人问津的境地。死之寂寞,大约莫过于此。”
14. [22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李雨欣]《青团记》
“青团卧在竹匾上,油亮如初春的湖泊。咬破软糯外皮,咸蛋黄的沙质感裹着红豆沙,甜与咸在舌尖缠成解不开的结。窗外的雨还在绣,把瓦当上新苔绣得愈发浓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清明要吃青团 —— 那些被艾草染透的面团,原是把整个春天都揉进了对故人的念想里。”
15. [林志祥]《柳色青青艾草香:黄冈清明习俗里的千年回响》
“从苏轼笔下的‘乌衔纸’到现代的电子祭扫,从李时珍采药的青山到非遗工坊里的艾草香囊,黄冈的清明习俗就像长江之水,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不断纳新。当我们品味着蒿子粑的清香,聆听禅寺的晨钟,或是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时,实际上正参与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 关于如何铭记过去,如何珍惜当下,如何面向未来。”
16. [22级研究生中国史 许家铭]《追思》
“清明,既是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他们的生命虽然消逝,但精神却如同这春日里的草木,永远留在家族的记忆中。生命如同自然的轮回,有生有死,有荣有枯。先辈们的离去,并非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如同种子,在后代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7. [22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 袁馨怡]《清明帖》
“下山时遇见放纸鸢的孩子。红鲤在云层里游弋,尾梢扫过金黄的油菜花田。表弟折了柳枝编环,说这是春神的信物。我忽然想起幼时总疑惑,为何祭祖要带青柳。而今看着漫山坟茔上飘摇的幡纸,忽然懂得那些嫩绿枝条,原是人世寄往幽冥的书简。”
02影像:以镜头定格清明瞬间
1. [23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徐添]《清明祭祖行》
这部短片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家人在清明时节返乡祭祖的故事。镜头随着高铁的风驰电掣从城市的车水马龙切换到宁静的乡村小路,再到庄严的祖坟前,运用丰富的景别和光影变化,营造出追思肃穆的氛围。蜿蜒崎岖的山路也无法阻挡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在祭祖环节,特写镜头捕捉到长辈们虔诚的神情和熊熊燃烧的火堆,生动展现出清明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触动人心。
2. [24级研究生学科语文 石玉林]《我家清明24小时》
该影像作品聚焦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以灵动的镜头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短片中,潺潺的溪流、嫩绿的新芽、绽放的花朵依次呈现,配以轻快的音乐,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作品巧妙地将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与清明文化中蕴含的生命轮回理念相结合,传递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些优秀作品,是同学们对清明文化深入理解的结晶,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希望通过此次展示,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清明文化的魅力,也期待未来能看到同学们创作出更多精彩作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