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拓人文学院历史学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交叉学科的学术思维。2025年4月18日下午在J02A212教室,人文学院邀请重庆大学齐辉教授做题为《战争暴力与媒介韧性:大轰炸时期重庆新闻业的战时转型与精神重构——兼谈新闻史研究的曲径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江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卫东,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谭竞男,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全体研究生共同参与,讲座由江汉大学历史系潘浩老师主持。
(齐辉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齐辉教授阐述了选择这一研究主题的多重缘由。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大后方的文化和新闻业中心,抗战时期众多有影响力的报纸在此汇聚,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同时国际新闻机构也在此设立据点,其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对研究中国抗战新闻史意义重大。此外,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纪念抗战胜利、重申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精神价值。
(参会同学)
在讲座中,齐辉教授详细介绍了重庆大轰炸的概念,分为狭义的1939年5月3日 - 5月4日的大规模集中轰炸,以及广义的1939 - 1941年三年间日军持续不断的无差别轰炸。大轰炸给重庆带来了沉重打击,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人员伤亡惨重,新闻业也未能幸免。据统计,整个轰炸期间,重庆新闻业因轰炸死亡约2万人,各报在轰炸中损失巨大,房屋设备被摧毁,物资财产损失难以估量,报人伤亡众多,仅新华日报在从武汉撤退到重庆途中,就因日军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齐辉教授指出,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重庆新闻业在大轰炸时期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在经营方面,各报采取联合版的方式共渡难关,1939年5月8日 - 8月12日出版的重庆公报联合版,以及后续各报陆续开展的局部联合版,成为当时报纸资源共享、共克时艰的常态。在空间布局上,各报纷纷从集中的繁华街区搬迁到人迹罕至、便于隐蔽的区域,如李子坝、化龙桥等地,并利用防空洞进行办公和生产,有效减少了轰炸造成的损失,这种布局调整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在新闻生产方面,大轰炸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记者们为适应新环境,工作地点靠近躲避场所,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工作,甚至在防空洞中进行编辑、排版等工作,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依然坚守岗位,为抗战宣传贡献力量。
齐辉教授认为,重庆新闻业在大轰炸时期的经历,还带来了深刻的精神变革。一方面,新闻业空间重构,记者身份发生转变,从单纯的新闻工作者变成了抗日宣传战士,他们以笔为枪,与民众紧密相连,共同抗击外敌。另一方面,新闻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得以激发,重庆新闻业的遭遇引发了全国各地乃至国际新闻业的同情与援助,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大公报》颁发奖项,就是对中国新闻界在抗战中坚持报道、弘扬正义精神的认可。同时,重庆新闻业内部空前团结,不同党派背景的报纸相互帮助,如《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援物资,展现出中国新闻界在抗战中的强大凝聚力。
讲座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与齐辉教授展开深入交流。人文学院谭竞男副院长就跨学科研究方面的问题与齐辉教授进行交流。齐辉教授表示,新闻学与历史学联系紧密,在时间维度和写作手法上都有相通之处,具备交叉研究的基础。但目前新闻史研究存在不同倾向,从传播学进入该领域的研究者常不重视历史,而从历史学进入的研究者又面临与新闻学编辑理念的差异。他建议学生在跨学科研究时,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方向,若难以驾驭跨学科内容,可回归历史研究方法。
(参会老师)
2023级中国史杨俊就自己论文写作中对于社论研究向齐教授提问。齐辉教授认为不能仅局限于社论内容,应转换视角,从作者、读者、传播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引入新方法,挖掘新史料,以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
齐辉教授的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他对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史的深入剖析,让大家对抗战历史和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讲座是研究生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之一。讲座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学术知识,也为我院学子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人文学院培养优秀史学人才、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简介:
齐辉,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百人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史专业博士毕业,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中国近代传媒与社会、抗战新闻史等方向。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理事、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战线》、《新闻春秋》、《民国档案》等新闻与历史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40多篇,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引,并获得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学术奖-优秀学术奖,中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首届媒介法规与伦理优秀学术成果奖、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