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以书为径、探赜索隐——中国史研究生第二次读书会

时间:2025-06-09浏览:10

为进一步提升人文学院历史研究生跨维度思维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升学术专业性。2025年5月29日晚7:30在J02A108教室举行中国史专业第二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明代楚王府方位与范围新探,由人文学院刘文祥副教授担任主讲人,人文学院副院长谭竞男、历史系主任刘贵华及罗翠芬、陈岭、谌畅老师和23、24级中国史研究生参与本次读书会。

讲座伊始,刘文祥老师首先介绍了明代分封制的特殊性,指出明朝初年藩王出镇地方、统领军事的制度设计,以及楚王府作为武昌历史上最大宫殿建筑群的重要地位。他提到,桂林靖江王府是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明代藩王府遗址,而武昌楚王府因明末战乱被毁,遗址研究只能依赖文献、地名与零星考古发现。刘老师回顾了自己2021年发表的关于楚王府位置的研究成果,坦言此次分享是对旧有观点的修正。

刘文祥老师展示了早期根据武昌旧城路网(后长街、体育街、读书院街、后宰门街)及方志记载推测的楚王府范围,该方案认为楚王府呈矩形,中轴线正对复兴路。并指出这一方案存在五大问题:

1.北宫墙路网矛盾:东北角位于山坡,与宫殿选址常理不符,护城河蓄水逻辑存疑;

2.西北角空间不足:与解放路距离过近,无法容纳护城河与宫墙;

3.梳妆台位置冲突:人工土丘“梳妆台”位于前朝区域,与明代宫殿布局逻辑相悖;

4.道路形成时间错判:东西向“洪流阳路”实为后期拉直,非明代东西宫门连线;

5.礼制空间僭越:南门到萧墙距离超过120米,远超明代藩王礼制规范。

通过对明代藩王礼制的深入分析,结合《楚藩案》等史料细节,刘老师提出新方案:将楚王府位置南移,范围适当内缩,中轴线不变。关键依据包括:

1.史料细节考证:《楚藩案》记载楚王居所“崇本书院”后有“高山”(即梳妆台),且侍从从北门“广智门”逃生,证明梳妆台应靠近北宫墙,而非旧方案的南部;

2.地名与路网逻辑:清代方志显示王府北边有东西向道路,结合“后宰门街”与“中银台”“王城街”等地名,推断北宫墙位于蛇山脚下平地,而非山上;

3.城市肌理演变规律:对比明故宫、长沙潭王府等案例,发现明代宫殿被毁后,东西宫门连线常形成城市道路,而非紧贴南宫墙。新方案更符合“东西宫门连线形成丁字路口”的普遍模式。

刘文祥老师强调,此次研究不仅修正了楚王府的位置,更总结出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群向城市街区转变的规律——东西宫门连线形成交通干道,为同类城市遗址研究提供了参考。他同时透露,武昌西南段考古发现宋代城墙遗址,颠覆了对武昌城早期历史的认知,未来或为楚王府研究提供新线索。

分享结束后,师生围绕研究方法与细节展开热烈讨论。楚王府营建时间与宗庙设置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刘文祥老师认为,明代藩王宗庙多建于明中叶,因朱元璋规定藩王仅祭祀本人,后期宗室繁衍才需扩建,楚王府案例符合这一规律。对于文献与考古的关系。刘文祥老师认为,文献研究需保持开放心态,考古发现可能颠覆既有结论,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推动学术进步。他举例西安秦王府、北京明故宫的研究,强调二者需相互印证。

刘文祥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楚王府研究看似“小问题”,却涉及明代政治制度、城市规划、建筑礼制等深层议题。他鼓励在场同学们:“学术研究忌故步自封,要敢于质疑既有结论,从史料细节与现实遗存中寻找突破。”他特别提到,武汉城市史研究长期聚焦汉口,而武昌、汉阳的古代史迹亟待挖掘,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本土历史,从“身边的建筑与地名”中发现学术价值。

本次读书会不仅收获了具体的学术知识,更体会到历史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以及在文献与现实交织中追寻历史真相的乐趣。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推动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创新。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