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数字赋能,美育新生!湖南博物院解码马王堆汉墓的东方智慧

时间:2025-07-21浏览:10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与媒介变革,为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近日,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以“数字赋能,美育新生”为主题,解锁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深入开展数字博物院如何赋能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的实践课题。

一、数字赋能美育: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激活与创新传播

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关于审美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和实践智慧的总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 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中和之美”刚柔并济雅俗相融的审美理念、“以人为主,以和为贵” 的人文情怀等。其传承与弘扬依赖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如以博物馆、美术馆等实体空间蕴含美学精神的文物、艺术作品承担主要的公众美育职能。实体文化空间美育职能的发挥受到地域、时间限制,但在数字时代下的今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以突破性力量,打破传统美育的时空壁垒、形式局限与参与门槛,实现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激活与创新传播。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由湖南博物院、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携手策划,借助超大型球幕、全息影像、裸眼3D和镜像空间等技术,多维度呈现了马王堆汉墓所承载的汉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二、沉浸式线上数字艺术展:多维感知中华美育精神

湖南博物院(博物馆)以“生命艺术”为核心,借助前沿数字技术,倾力打造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展览紧扣“时空”“阴阳”与“生命”三大维度,运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并创新演绎文物背后的中华美育精神。其中“时空—构筑生命的理想世界”通过数字重构马王实体墓葬走进西汉的墓葬文化,墓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鲜活镜像,承载着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伦理秩序与生命哲学,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中占据独特而关键的地位。展览以三维投影技术还原马王堆汉墓椁室结构,清晰呈现 “一椁四棺” 的等级配置。这种棺椁制度严格遵循西汉列侯级别的丧葬礼仪。外椁象征 “黄泉世界”,四重套棺从外至内依次为黑漆素棺(隔绝生死)、黑地彩绘棺(神山登仙)、朱地彩绘棺(祥瑞护佑)、锦饰内棺(灵魂居所),层层嵌套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儒家“贵贱有别” 的礼制思想,更通过棺木纹饰的变化(从云气纹到几何纹)生动诠释了古人“从尘世到仙境”的生命哲学观,是中华美育精神中宇宙观、生死观与礼制美学的鲜活载体。

在该展览“阴阳—勾勒生命的四季流转” 中,博物院通过动态图形渲染解读黑地彩绘棺的云气纹,将其转化为流动的视觉符号。这些流动的线条实则是西汉“黄老之学” 宇宙观的具象化:云气的聚散象征阴阳二气的交互,蜷曲的山脉暗喻昆仑神山的神秘力量,熊罴、虎豹等野兽则代表守护仙界的原始生命力,演绎了中华美育精神中“阴阳和谐”“天人感应”核心哲思的沉浸式美学。

此外,博物院还对天文数术文献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表达,引领观众深入探索马王堆汉墓中那些神秘的数术图式和宇宙想象。这些数术图示,如同汉代智者们的思维导图,蕴含着他们对自然哲学与宇宙观念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


三、 对数字赋能美育的总结与思考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着博物馆教育的飞跃。湖南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局数字展示重点研究基地,一直致力于博物馆数字化项目建设“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通过前沿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网络场域。其以马王堆汉墓为文化支点,将汉代宇宙观、生命哲学与当代数字艺术语言相嫁接,实现了从文物展示到精神解码的跨越,为新时代美育提供了 “技术赋能、文化铸魂” 的创新范式。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是中华美育传统方法,创构美育浸润的全时空浸润行动场域,不仅要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爱国主义基地等实体空间,而且还应充分开发数字资源,借助超大型球幕、全息影像、裸眼3D和镜像空间等技术以及利用VR等数字工具打造美育浸润场景,提供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增强美育体验感,从而让人们能在虚拟空间中近距离观摩文物的精微细节,沉浸于动态复原的历史场景,感受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底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浸润滋养中华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神圣感、使命感的更大的社会美育行动场域。

编者后记:“数字赋能中华美育精神弘扬” 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命题。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数千年文明积淀,以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为核心,强调通过审美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育健全人格。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正从传播维度、体验维度、参与维度,重构中华美育的实现路径,让传统美育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