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人文学院:“点亮红色记忆,守护古建风华”

时间:2025-08-11浏览:10

202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我校“三晋文旅星火团”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山西省,围绕红色文化赓续、古建保护活化、文旅融合宣传三大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调研实践。此次实践活动由人文学院院长张贞教授、辅导员老师文炎作为指导老师,团队成员由研究生王雪丽、张晓萱、倪嘉煜、李心怡组成,实践地点涵盖了山西省阳泉市与晋城市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影像记录等形式,完成了红色文化寻根、古建遗址保护与开发、红色旅游宣传等系列实践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到山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悠久的古建筑历史

实践第一站,团队成员来到了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和纪念碑,并拍摄了大量视频和图片资料。阳泉市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团大战期间,当地军民积极参与破袭日军交通线、袭击敌伪据点等战斗,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英勇抗争的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从锈迹斑斑的步枪到泛黄的战报,从战士们用过的水壶到记录战况的地图,团队成员用特写捕捉细节,用全景展现展馆的庄严肃穆。拍摄这些红色地点的影像,是对抗战历史的可视化留存,也得以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到百团大战中中国军民的无畏精神

百团大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展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深入学习了百团大战的历史,通过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历史资料以及生动的讲解,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接受了精神洗礼。

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这个被誉为晋察冀小延安的村落,不仅保存着长达4000米的抗战地道遗址,更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团队成员深入体验了抗战地道这一凝聚人民智慧的防御工事。因资金所限,目前南庄村仅开发了1000余米的地道网络,但其精巧构造令人叹服——22个隐蔽出入口、21个通气孔、16个防毒机关等,四通八达的通道再现了当年军民与敌人周旋的英勇场景。穿梭其间,团队成员既感受到抗战时期群众的顽强智慧,也看到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南庄村村委会广场右侧、关帝庙门前,一棵树龄达1700年的古槐巍然屹立。这棵活文物见证了南庄村作为平定(路北)县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岁月。南庄村至今还流传着“对面南山推到消息树,庙前敲响大铁钟,男女老少钻地道,民兵扛枪上战场”的抗战名言。抗战时期,南景山上的消息树与古槐上的消息钟构成了独特的预警系统——消息树一倒,钟声即刻响彻全村,军民闻讯迅速转移,民兵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如今的南庄村,红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相得益彰。村口200亩富硒小米试验田孕育出“九州香”品牌农产品,头茬小米直接销售,其余部分深加工成小米锅巴、煎饼等特色产品,随游客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红色资源+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既守护了历史记忆,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展现出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新图景。

实践第三站,实践队走进晋城市,聚焦古建瑰宝。晋城的古建筑历史由来已久,气势恢宏,其中许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如阳城县皇城村的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融合了官宅与民居的特色,是明清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与家族文化。

在皇城相府,队员们穿上晋商服饰,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团队成员用跟拍的方式,记录下身着晋商服饰的队员漫步在相府中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清时期

同时,在郭峪村,团队成员还有幸采访了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的后人,在与张爷爷交流过程中,了解到郭峪古城建设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古城墙上有627.5眼窑洞,为何会多出半眼?张爷爷向团队成员透露了这一秘密。原来,在建造城墙时,因分段建造存在误差,工匠巧妙用“半眼窑洞”过渡,而且对不上的地方有5处,于是便有了这2.5个半眼窑洞。这一细节体现出古代工匠们在建筑过程中的智慧与灵活性。

如今的皇城村和郭峪村,在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保护古建、民俗表演、特色民宿建设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们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向人们敞开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团队成员的调研采访,也为郭峪古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古城的宣传推广注入了活力。

此次山西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红色遗址、探秘古建瑰宝。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枪炮锈迹中,我们读懂了民族脊梁的不屈精神;在南庄村地道的斑驳砖墙上,我们触摸到人民战争的伟大智慧;在皇城相府的精妙构造里,我们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鲜活的“大地教材”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课题,而是需要躬身践行的时代使命。作为新时代人文社科研究者,我们必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学术研究激活历史记忆,以创新传播赋能文化传承,让红色基因永续流淌,使古建风华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