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汉非遗作为其中的鲜活载体,其活态传承是培育文化认同、厚植民族自信的关键路径。2025年7月13日至8月6日,我校“民俗入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希望小队聚焦武汉非遗美食、汉绣、剪纸等民俗瑰宝,结合学科语文专业特色,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为依托,在武汉、襄阳、河南省等地社区托管班开展跨地域教学实践,让武汉非遗跨越地域界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纽带。
一、深耕非遗沃土,挖掘文化根脉
为让课程设计扎根武汉真实的非遗土壤,希望小队以两人为一组,开启为期10天的武汉非遗探访之旅。我们坚信,只有深入非遗发源地,才能精准提炼其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密码。
7月13日,团队首站来到非遗民俗街区——武汉吉庆街。在这里她们开启了味蕾的盛宴,走进了武汉非遗民俗的第一站。吉庆街,无疑是武汉非遗传承的核心阵地。踏入此地,非遗美食的馥郁香气扑面而来。四季美汤包皮薄馅嫩,其制作工艺凝聚着岁月沉淀的智慧;蔡林记热干面香气醇厚,非遗制面工艺使其独具魅力,还有曹庆祥、谈炎记、德华楼、肖记牛杂等众多美食,也各有千秋。品尝这些美食,不仅能感受舌尖上的美妙滋味,更能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发展历程。从店铺的创立,到历经时代变迁而传承至今,每一段故事都承载着武汉民俗美食的深厚底蕴,非遗美食背后的人文记忆,也成为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绝佳素材。
随后,小队探访了昙华林、汉绣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在汉绣与剪纸作品中触摸荆楚文化与中华美学的交融。汉绣以浓艳色彩、夸张针法、吉祥纹样闻名,“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纹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荆楚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鲜活见证;蒋在谱先生的剪纸将武汉民俗与汉字艺术结合,如“福”字剪纸融入黄鹤楼轮廓,既保留汉字结构之美,又彰显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字文化与民俗文化共生的典范。
二、创新课程设计,活化传承载体
基于探访收获,团队已梳理出十多条武汉非遗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筛选出剪纸、手抄报等易操作的实践载体,为后续跨地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基于探访的收获,希望小队将搜集的武汉非遗民俗素材进行集中打磨,挑选出其中精华部分尝试进行民俗课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主张以彰显武汉民俗特色为核心,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领,努力定制出“武汉非遗民俗+语文”的特色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
在文化传承维度,我们将武汉非遗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资源。学生一方面从视频、音频和多样的图片文字中走进了武汉非遗美食、剪纸、汉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在课程学习中,动口表达、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课堂上学生们参与了趣味剪纸课,学生从武汉剪纸的“鱼莲”“喜鹊”纹样中读懂“年年有余”“喜上眉梢”的民俗寓意。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利用自己绘画的特长,以手抄报和绘画作品的形式记录武汉非遗文化。学生小吴(化名)在课后心得中这样写道“上完武汉非遗民俗课,我超惊喜!汉绣的彩线像会跳舞,热干面制作藏着老手艺。原来吉庆街的烟火气里,藏着这么多武汉故事。老艺人教我们穿针时说‘手艺要熬’,突然懂了非遗不是老古董,是活着的武汉魂!”
三、跨地课程开启,武汉非遗绽彩
带着团队精心设计的课程教案,三位同学分别在汉阳、襄阳、安阳等地社区开启武汉非遗教学实践,让武汉非遗民俗文化在不同课堂落地生根。
徐添同学在汉阳玫瑰社区开展“民俗入课堂”的活动。上课之初,徐老师首先通过图文并茂的民俗课件,带领学生了解到了武汉一些代表性的非遗民俗。而后又以“剪汉字,悟楚韵”为主题,引导学生先观察武汉剪纸中“福”字的变形艺术,再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剪出带有民俗元素的图样。这堂别开生面的民俗课程,贯彻了团队“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汉字和武汉非遗民俗的认识,还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植根于她们心中。
李梦雪同学在襄阳云兴社区开展“武汉非遗故事”手抄报创作活动。课堂上李老师为同学们别开生面地讲述着武汉非遗美食的故事,学生们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后不少同学结合课堂所学,以及课后进一步搜集的资料来撰写文案、设计版面,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语文实践。一些善于写作的同学各显神通,有用说明文介绍热干面制作技艺流程;还有以记叙文形式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还有一些善于绘画动手的同学,结合武汉非遗民俗创作独一无二的非遗手抄报和画稿。
宋辰麒同学在家乡安阳灯塔路社区开展了“武汉民俗入课堂”活动。针对当地学生特点,她和团队一起设计了“武汉纹样连连看”互动环节。课堂上,展示武汉剪纸中“莲”“鹤”等代表性纹样,讲解“莲开并蒂”“鹤寿延年”的楚地民俗寓意,再关联到语文课本中的民俗描写。在动手环节中,孩子们剪出的作品充满创意。宋辰麒在教学日志中写道:“当孩子说‘我要把这张武汉剪纸带回家,让家人也了解武汉’时,我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力量。”
四、复盘优化路径,延续传承使命
8月5日,小队通过线上会议复盘实践,深刻认识到:武汉非遗的传承,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教育,正是让非遗 “活起来” 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要理念为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也正全面推进相关实践——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高校及职业院校,各阶段均积极开展非遗教育,例如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鼓励建设传承基地,高校则加强非遗学科体系与专业建设。这种覆盖全学段的教育布局,不仅让非遗知识和技艺得到广泛传播,更推动更多人深入了解非遗,为非遗“活起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人才根基。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团队将延续此次实践的初心,从两方面深化探索:一是持续挖掘武汉非遗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通过更精准的课程设计承载文化内涵,让语文课堂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二是探索更多跨地域传播方式,让武汉非遗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名片。我们坚信,唯有让青少年真正触摸非遗的温度、理解非遗的内涵、参与非遗的传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让文化之根在更多人心中扎得更深、长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