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江研暑期社会实践行 | 人文学院: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

时间:2025-08-26浏览:11

长江文化既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成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

2025年8月17日,“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实践队在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开展深度实践:团队重点考察馆藏长江古生物化石、深入解析长江文化中的水特色,同时调研长江流域的非遗传承案例,此次实践旨在打通历史文脉、生态保护与当代发展的联结通道,探索以创新方式激活长江文明基因,赋能流域可持续发展。

“走进长江”展厅中,队员们沿着地面清晰标示的长江水系脉络图,从沱沱河源头到崇明岛入海口,进行了一次浓缩的“生态巡礼”。团队重点考察了丰富的生态展品:从珍稀濒危物种中华鲟、江豚的标本,到构成长江渔业基础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直观认识了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面临的保护挑战。同时,展厅内陈列的各类代表性矿石标本,也帮助队员们理解了长江流域独特的地质环境如何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馆藏古生物化石是本次生态考察的重点关注对象。队员们详细观察了如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保存完好的巨型硅化木以及记录远古动物行为的“龙足迹化石墙”等珍贵展品。这些跨越亿万年时光的“生态档案”,无声地诉说着长江流域生命演化的恢弘历史,也深刻警示着物种灭绝的生态后果,为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长江不仅是自然河流,更是承载文明、记忆与生态的生命纽带。千年来,它以水、土、航运滋养流域,孕育出农耕、商贸与地域文化,荆楚文明便是其中的璀璨代表。人类与长江共生共荣,谱写了千年文明篇章。长江文明馆“长江之歌,文明之旅”展览,以“水育文明、文明融生态”为主线,通过流域文物标本,让队员沉浸式感受长江水与荆楚文化、湖北特色的深厚联结。

“感知文明”展厅中,长江水孕育的多元文化如画卷般铺展,其中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尤为夺目。湖北盘龙城大玉戈纹饰精美,见证了商代江汉流域的文明高度;曾国第一剑“曾侯昃剑”寒光依旧,诉说着荆楚大地的尚武精神与青铜技艺;铜尊缶、铜方豆等礼乐重器,折射出楚地“礼乐并重”的文化特质。这些文物无不印证着:长江之水不仅滋养了荆楚的沃土,更孕育了这里“惊采绝艳”的艺术与“义理精深”的哲思。队员们在观摩领略了长江干流各省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其中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独特风貌,如黄鹤楼等标志性景观,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水的灵动赋予荆楚文化的独特气质——长江之水不仅滋养了湖北的土地,更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串联起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独特的水文化。当我们深入探索长江经济带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限的活力与价值。长江流域作为非遗的富集地,拥有800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60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蜀锦、苏绣、陶瓷、漆器、剪纸等,每一项非遗都是长江文化的生动注脚,它们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彰显着革故鼎新的理念和万物并育的思想。

长江流域非遗具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从水害到治水、从避水到用水,长江流域人民的生活与水紧密相连,衣、食、住、行、娱乐、艺术等非遗创造,皆深受水文化影响,体现了“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精神。这种水文化内涵,既是长江非遗的特色,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当今时代,推动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承,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强化法治引领,完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壮大保护力量。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开发出云上博物馆、数字寄语及文创衍生品,拓展非遗市场。此外,打破区域界限,加强媒体传播,让长江非遗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长江文明馆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长江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通过互动体验,我们看到长江经济带为非遗与文化传承提供的强大支撑,也看到传承中的创新实践带来的积极改变。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之路,让长江流域的非遗与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实践队在长江文明馆的探索,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传承思考。从追溯马门溪龙化石里的亿年生态记忆,到触摸盘龙城玉戈、曾侯昃剑中流淌的荆楚文脉,再到探寻恩施玉露、湘绣等非遗与长江经济带共舞的创新路径,队员们读懂了长江“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经济为脉”的共生密码。这场实践让长江的古生物遗存、水育文明与非遗新篇交织成画,不仅唤醒了公众对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更指明了以创新激活文明基因、赋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让长江之畔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