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傩戏实践队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为期数日的傩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访傩面具制作工坊及三岔镇燕子坝村,通过实地观摩、技艺实践、访谈等形式,系统考察傩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深入探索传统技艺与当代传承的融合路径。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恩施市傩面具制作工坊,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汪儒斌老师。
实践团队和汪儒斌老师合影
在汪儒斌的工坊内,实践队系统学习了傩面具制作的十大核心工序。从画稿设计、原木选材到凿刻粗胚、精细修光,再到彩绘上油、装配饰件,每一步骤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工艺智慧。
汪儒斌工坊现场照片
选材环节,因对木材纹理判断不足,部分队员选取的樟木存在隐性裂纹,影响后续雕刻。凿刻粗胚阶段,多位队员因未能掌握木纹走向与下刀力度的平衡,导致面具边缘出现不规则缺口。
彩绘环节则因对“赤表忠勇、黑显刚直、金喻神性”的传统色彩体系理解不深,初期配色未能贴合文化寓意,使队员们在修正过程中深化了对传统技艺规范性的认知。
队员芦冰洁和林心一摸索出正确的发力方式,也渐渐懂得了要顺着木纹的走向来调整动作的诀窍。这般在实践中琢磨的过程,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每一处细节里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这也让大家对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愈发心存敬畏与尊重。
实践团队制作傩面具
汪儒斌向队员们展示傩面具,介绍了傩面在驱邪祈福、仪式沟通中的神圣属性。他坦言,当前傩面具制作面临传承断层问题,希望青年一代能通过实践认知非遗价值,成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
汪儒斌展示傩面具
随后,实践队前往三岔镇燕子坝村,走访当地傩戏传承人叶世军老师,实地考察村落传承生态。
实践队前往三岔镇燕子坝村
抵达恩施三岔镇燕子坝村后,队员们展开了对整体环境的拍摄与走访。傩戏文化的道具是队员们关注的重点,首先大家参观欣赏了服装和面具,初步了解到这些是傩戏文化特有的物质文化载体。
在服装方面,最早由茅草树皮制作,现代为迎合大众审美,改用土家族传统服饰。在参访过程中,队员们得知,傩戏剧本里有不少土家族故事,保留了大量本土文化。
实践团队展开了对整体环境的拍摄与走访
参观活动后,队员们与叶世军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叶老师凭借多年深耕傩戏领域的经验,将三岔傩戏的历史渊源、独特唱腔、表演技艺以及背后承载的傩文化内涵娓娓道来。队员们对三岔傩戏在当代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有了更为立体、深刻的认知,也让大家对傩文化的生命力与传承价值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与传承人交流的过程中,队员刘月浪、张洁深入了解到傩戏传承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传统傩戏依赖口传心授,系统性传承面临风险。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导致习艺者匮乏,且受经费限制,演出服装、道具维护及培训开展均存在困难。为了让剧团能够维持运转,他们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补贴经费。这一切的付出,只为了让傩戏能够得以传承。
尽管如此,当地通过举办傩文化艺术节、推进“傩戏进校园”等举措,已逐步形成“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的新路径。
实践团队与叶世军老师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技艺实践+田野调研”的方式,使队员们全面认知了傩文化的历史价值与传承现状。从傩面具制作中对传统符号的坚守,到傩戏表演里对民俗记忆的延续,队员们不仅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实践经验,更深刻理解了“传承”二字背后的文化责任。青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不应止于技艺学习,更需建立文化自觉,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当代价值,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