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转型及媒介融合给传媒市场带来极大冲击,无论是新闻内容、广告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还是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都产生巨大变化,势必带来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的变革。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谢丹、张海源等教师认真思索媒体变革时代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并于近日成功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成为人文学院的第一个省级专业项目。
媒体转型要求广告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广告专业技能方向、还必须具备新媒体新闻等信息内容制作和传播能力。“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根据市场现状,致力于把广告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放到一起来考虑,落脚于新媒体运营的新闻人才培养。
新闻传播系教师张海源提出:“新媒体业态的现状是数字营销的业态,在各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将课程学习、工作室实训和岗位实务编制成专业培养模块,进而形成“6+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6+3+1”人才培养模式,“6”是指本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其中的6个学期的理论学习;“3”是指大学四年里前三个学期的实训,属于理论学习中配合项目实践的内容,如赛事实训、商业项目实训;“1”是指岗位实务锻炼。其中项目实训和岗位实训是存在差别的,项目实训中学生所处的岗位是不固定的,例如文案、编辑等,而岗位实训是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而做的实训。
项目实训主要以赛事实训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大广赛,教师指导学生组队合作完成赛事,而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在项目实训中一直保持着比较优异的成绩,自第三届大广赛开始就已经获得过全国性的一二三等奖,现如今该系教师已经能做到对赛事有很好把握,从而更准确更高效地训练学生。而岗位实训通常是在工作室中引入微营销企业一些账户的端口,给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这个端口做实际性的操作。这与课堂里的模拟案例不一样,实训的“实”就是实景、真实,通过这种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能力,将自己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根据 “6+3+1”人才培养模式,新闻传播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方案。首先是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新闻传播系教师大多是文科背景,而在此培养模式之中,加入了很多技术性的指导,因此要求老师快速熟悉现在新媒体的技术情况、新媒体行业中的工作要求、岗位的分配,尽快与行业接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学习;支持教师出国访学,开阔专业视野;邀请国外专业教师开设讲座, 探寻合作办学之路,力求达到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团队。例如新闻传播系靳翠萍、周平、谢丹、潘雪四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举办的国家公派出国的外语培训,与此同时,台湾铭传大学新闻系主任到访并进行交流讲座、新闻传播系还与威斯康辛大学帕克赛德分校商议合作办学事宜。
新闻传播系近几年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方面,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性、专业性特色分明的课程,在2014级增加“广告设计”课程上,在2015级增加“影视基础”和“剪辑技巧”等课程,形成影视广告艺术特色的课程系列,包括影视剧本创作、电视栏目策划、广告摄影摄像、影视广告基础、影视广告实务、影视基础和剪辑技巧等。力争在近五年,结合新媒体和大数据,能够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新媒体、大数据和数字营销的课程,形成新媒体和数字营销的专业方向。
通过不断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新闻传播系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建设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求培养的学生能符合时代需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功底,满足企业需要,为学生今后职场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李璐瑶、尧仕岸、侯越、熊英
摄影/侯越)